近日,“徐悲鸿奖·2009宜兴中国城市雕塑大赛”赛果隆重揭晓。从单纯的“点缀”到整体景观的组成部分,从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到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享受,中国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,正备受瞩目——
10月18日,古城宜兴变成了雕塑精品汇聚的璀璨艺海——“徐悲鸿奖·2009宜兴中国城市雕塑大赛”赛果在这里隆重揭晓,33件获奖作品水准之高、形态之美令人赞叹不已。
潘鹤的《物理学家杨振宁像》、叶毓山的《愚公移山》、钱绍武的《董仲舒像》……老一辈艺术家的力作满蕴情感,技法高妙;凸现宜兴紫砂艺术的《茗源》、讴歌梁祝故事的《蝶爱》、极富生活情趣的《自行车—雨季》……中青年创作者的作品新意迭出,夺人眼目。“这是中国雕塑界高规格的一次盛会,代表了当前中国城市雕塑的水准和整体走势。”据雕塑家、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委会主任、中国雕塑院院长,本次大赛艺术主持、评审委员会主任吴为山教授介绍,大赛于今年5月启动以来,共收到全国600余位雕塑家的1080多件参赛作品,经过多次严格筛选后,最终评出成就奖5名,奖11名,创作奖17名。
为了给获奖作品安个性的家,宜兴市在新城区核心部位辟出30多公顷土地建“中国城市雕塑公园”。用该市市长王中苏的话说,这里将成为“宜兴市民文化休闲与精神栖息之所。”
从单纯的“点缀”到整体景观的组成部分,从无人关注到自成一格,从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到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文化享受,中国城市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,日益受到各界重视。什么样的城雕作品能够流传百代?中国城雕现状如何?前路怎样?带着一系列问题,记者专访了吴为山教授。